
十年前,“垃圾围城”还是中国城市的噩梦——北京每天产生3万吨垃圾,处理缺口高达8000吨;上海每16天堆出的垃圾相当于一座金茂大厦;全国超1/3城市被垃圾包围,75万亩土地沦为垃圾场。
而今天,垃圾焚烧厂竟在抢垃圾!!!
湖南两家厂为争废品,向物业公司支付每吨50元“回扣”;广州开挖填埋场350万立方米陈年垃圾;河南焚烧厂甚至跨市“进口”邻县垃圾。这场戏剧性反转的背后,是中国垃圾治理的“魔幻十年”。
饥饿的焚烧厂与荒诞现实
2023年,中国垃圾焚烧厂平均负荷率仅60%,40%产能闲置。陕西汉中焚烧厂每运行3个月需停产1个月收集垃圾;河南周口项目因垃圾短缺多次停炉,甚至有央企员工吐槽:“没垃圾,工资都发不出”。
产能过剩的根源是疯狂扩张:全国1010家焚烧厂占全球总数近半,日均处理能力达111万吨,远超“十四五”规划目标(80万吨/日),但2023年城市垃圾清运量仅2.62亿吨,产能过剩超50%。
展开剩余80%这种扩张曾是政策驱动的必然结果。2003年特许经营政策开放,BOT模式吸引资本涌入;2006年可再生能源补贴加码至0.25元/度,2012年统一标杆电价0.65元/度,焚烧厂利润飙升。2017-2021年,年均新增103座焚烧厂,2019年仅河南一省就启动20个项目。头部企业如光大环境6年内项目数从15个飙升至168个,日处理能力达13.5万吨(相当于1.2亿城镇居民日产量)。
从“洋垃圾”进口到全球标准制定者
早期中国焚烧技术依赖进口设备,但“水土不服”倒逼自主创新。国产炉排炉技术突破后,热值提升无需助燃剂,排放达欧盟标准。2016年“装树联”政策(装监控、竖屏、联网)强制推行,2020年全国实时监测平台上线,公众可随时查看排放数据。
飞灰资源化更成为技术标杆。上海环境首创FAST工艺,将含重金属的飞灰提纯为工业盐和建材,破解全球行业难题;三峰环境的国产化炉排炉技术出口美、德,占全球市场30%。
这些创新让中国企业出海时具备碾压优势:光大环境越南芹苴项目将4个椰子壳转化为4小时风扇电力,园区被当地居民称为“公园式电厂”。
从填埋让位到循环经济
2005年,中国超70%垃圾采用填埋处理,而2023年焚烧占比飙升至78.3%,填埋缩至13.2%。西安江村沟填埋场——原规划使用50年的亚洲最大填埋场——提前25年封场,修复为生态公园。
垃圾分类的强制推行(2019年)进一步削减可焚烧垃圾量:上海湿垃圾分离后,焚烧垃圾锐减;可回收物回收率提升,直接压缩焚烧需求。
面对“垃圾荒”,企业开启三条求生路径:
国内精细化运营:东部放缓新建项目,转向技术升级(如SNCR脱硝、余热供暖)。苏州焚烧厂与分类系统联动,资源利用率提升30%;山东探索绿证交易,焚烧厂通过售电增收。
产业链整合:中山公用收购垃圾清运公司名城环境,垄断1500个收集点,确保焚烧厂“口粮”。
出海“烧全球”:2025年前五个月,中企海外项目规模突破3万吨/日。越南、印尼市场潜力巨大(2030年投资需求超782亿元),沙特“2030愿景”催生基建需求,埃塞俄比亚项目成为非洲首座垃圾发电厂。
国内精细化运营:东部放缓新建项目,转向技术升级(如SNCR脱硝、余热供暖)。苏州焚烧厂与分类系统联动,资源利用率提升30%;山东探索绿证交易,焚烧厂通过售电增收。
产业链整合:中山公用收购垃圾清运公司名城环境,垄断1500个收集点,确保焚烧厂“口粮”。
出海“烧全球”:2025年前五个月,中企海外项目规模突破3万吨/日。越南、印尼市场潜力巨大(2030年投资需求超782亿元),沙特“2030愿景”催生基建需求,埃塞俄比亚项目成为非洲首座垃圾发电厂。
过剩之后如何“烧得其所”?
这场反转暴露了环保产业的深层矛盾:政策红利驱动产能跃进,但规划与需求脱节。“十四五”目标提前超额完成,但部分省份仍盲目上马项目,导致小厂因垃圾短缺濒临倒闭。
未来破局需三重升级:
规划理性化:关停小厂整合产能,如浙江要求2026年前完成全省焚烧厂超低排放改造。
商业模式重构:绿电直连新政(2025年)允许焚烧厂直供电厂、数据中心。上海“黎明项目”签10年固定电价合同,现金流改善30%;炉渣制砖(2030年资源化率目标超50%)拓展非电收入。
全球资源循环:中国天楹收购西班牙Urbaser,三峰环境技术输出至德国,79个海外项目覆盖六大洲,“设备+运营+产业链”模式成中国方案核心竞争力。
规划理性化:关停小厂整合产能,如浙江要求2026年前完成全省焚烧厂超低排放改造。
商业模式重构:绿电直连新政(2025年)允许焚烧厂直供电厂、数据中心。上海“黎明项目”签10年固定电价合同,现金流改善30%;炉渣制砖(2030年资源化率目标超50%)拓展非电收入。
全球资源循环:中国天楹收购西班牙Urbaser,三峰环境技术输出至德国,79个海外项目覆盖六大洲,“设备+运营+产业链”模式成中国方案核心竞争力。
从“垃圾围城”到“出海烧全球”,中国用十年完成废弃物治理的“神反转”。这场变革的底层逻辑在于:环保不仅是道德选择,更是技术、商业与政策的精密协作。当焚烧厂开始为产能过剩发愁,当垃圾从社会负担变为争夺资产,我们终于有资格思考如何让每一吨废弃物“烧得其所”。
发布于:浙江省通弘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